【论文摘要】论文以集美大学诚毅学院的大学英语改革实践为例,介绍了该校以人本主义教育理论为基础的新的教学改革模式,提出了"差异性、个性化"教学模式的新思路。该模式尊重学生差异和需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内容,激发和促进学生内在的学习潜能,最终完成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经过初步教学改革的实践证明,该模式不但适应独立学院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定位,而且大大地促进了大学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
【论文关键词】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差异性个性化教学模式;应用型人才培养
引言
截止2013年6月19日,全国共有287所独立院校。独立学院的办学规模日益壮大,成为高等教育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独立学院的大学英语教学从最初的照搬母体大学的教材及教学模式,逐步转变为适应学生实际情况和特点的具有独立学院特色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几经探索和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存在不少的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集美大学诚毅学院自2012级学生开始,对大学英语课程进行了"差异性、个性化〃教学模式的改革探索,充分考虑到学习者自身的学习需求和动机、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外语要求、以及独立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和目标的定位,切实加强培养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学生的文化素养。本文将以人本主义教育理论为基础,分析探讨独立学院集美大学诚毅学院改革实践的过程及成果,期待能给独立学院大学英语的教学带来一定的启示。
一、理论背景
人本主义教育理论是现代西方教育理论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思想流派,兴起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其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和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人本主义教育观是一种以人为本,强调人的人格、个性、潜能和差异等,重视需求和情感在促进学习方面的重要性。
马斯洛将人的基本需求分为"缺失需要"和"生长需要"两大类,将不同层次的需求按照从低到高的层次序列排列成一座金字塔,依次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认识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现需要。人只有满足了高层次需求,才能进入心理的自由状态,体现人的本质和价值,产生深刻的幸福感。高层次的自我实现具有超越自我的特征,具有很高的社会价值。而学习就是这种天生的自我实现欲的表现,也就是人本主义心理学中所说的生成(becoming)[1]。马斯洛认为人类天生具有一种“自我实现的”动机,即一个人最大限度发展实现自身的各种潜能,使其自身日趋成熟的趋向。
罗杰斯在1969年首次提出了“有意义学习”这一概念。他把学习分成两类,一种是无意义学习;另一种是有意义学习。他认为真正有价值的学习才是有意义学习。它不仅仅是一种增长知识的学习,还是一种与个人各部分经验融合在一起的学习。学习者在进行有意义的学习时,能够左右脑同时参与,全身心的学习投入到学习材料上。有意义的学习的特征是:学生自发参与、全神贯注、全面发展以及自我评估[2][3]。
人本主义教育理论认为,人类具有自发学习的天性、主动学习的倾向。人本主义教育观强调尊重学习者的选择,相信每一位学习者具有选择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自我评价的能力。教师应将学习的主动权交还学生,学校和教师只要给学生提供适当地学习环境,学习者便可自发的凭借自身的天性,探求知识、追求真理,无须督促,自发自动的完成“自我实现”的需要。教育者应该以学生为中心,考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需求,注重学生的差异和兴趣,引导学生充分发挥内在的学习潜能,完善学生的个性和价值的实现。
二、历史沿革及存在问题 |